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从“看天吃饭”到“看AI吃饭”,老农民看了海宁黑科技,也要直呼内行

发布时间:2025-07-23 09:07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7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马桥街道万亩方杂交稻制种田块边,看到杂交稻母本秧苗已长至近四十厘米高,父本秧苗也已经全部移栽完成,静待吐绿。

“杂交稻制种的农事管理如此严谨,就是为了要保证父本、母本花期同步,精准相遇。”浙农耘科(海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程介绍,过去,制种期间,农技员需要频繁下田,人工掰开花穗观察发育进度。现在,在马桥街道万亩方,AI大模型正逐步接管传统农事管理,成为新一代的“数字新农人”。

从模型到田垄 AI精准指导农事生产

“AI不仅仅具有搜索信息的功能,它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提供强大的‘模型’支持。”王绍程点破了智慧农业的核心。

在马桥街道万亩方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三楼的数字化大屏上,由浙农耘科(海宁)农业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水稻模型”、“小麦模型”、“油菜模型”与“气象模型”等已投入运行的AI模块清晰在列。它们并非实验室的摆设,而是已深度嵌入万亩方的日常农事流程。

“我们的AI模型,正成为农技员和种植大户的‘超级参谋’。”王绍程展示道,AI大模型能根据品种特性、实时环境数据及历史规律,在相关小程序上自动生成并推送农事任务。种植大户完成作业后则会拍照反馈,系统自动核验留痕。这既确保了关键农事不误农时,也实现了全程可追溯的标准化管理。

尤其在病虫害防控上,AI还展现出独特优势。它不仅能结合本地植保站的区域预警,更能基于万亩方实时田间数据,对特定地块、特定品种的病虫害风险进行更精细的“靶向”预警,指导无人机精准施药,避免误伤邻田作物。

数据沃土孕育AI农事大脑

走在马桥街道万亩方的田间地头,记者注意到,浙农耘科(海宁)农业有限公司的AI大模型数据,来源于一张立体的“空天地”数字农情监测网。它包含了田间传感器实时回传的墒情肥力,卫星遥感提供的宏观图谱。巡检无人机则像敏锐的“田间侦察兵”,其搭载的多光谱和高光谱摄像头,一次飞行能产生高达20GB的多维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就是AI大模型的‘眼睛’。”王绍程说道,AI通过识别叶片光谱反射差异,就能感知叶绿素的变化,从而揭示潜在病害虫害侵袭;植株反射信号差异则能反映长势高低与土壤有机质的丰缺。“甚至水稻抽穗后的倒伏状况、最终产量预估,都能从光谱的细微差别中提前解读。”王绍程说道。

据悉,浙农耘科(海宁)农业有限公司在2025年的核心任务之一,正是利用无人机的密集巡检,结合农技员实地验证,训练AI识别杂交稻制种父母本花苞发育关键期的光谱特征图谱,为未来实现花期精准自动化预测奠定基础。

持续进化 在数据积累中迈向精准未来

王绍程坦言,当前浙农耘科针对杂交稻制种的AI定制化模型还处于初级阶段:去年是数据沉淀年,今年进入模型构建年,明年将迈向优化纠偏年。

“我们正在实施的杂交稻制种,由于缺乏历史数据积累,只能靠逐年录入产量、土壤、气候、病虫害等信息来完善AI模型。”王绍程解释道,只有数据积累得越丰厚,未来大模型的预测才越可靠。

这种渐进式积累,正与农业的厚重经验如出一辙。“农业本质上就是‘看天吃饭’的经验行当,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就是最古老的模型,”王绍程感慨道,而如今,AI正尝试用新的数据语言,续写这份古老的智慧。“未来AI的每一次数据积累,每一次模型优化,都是让‘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的底气。”王绍程表示,在已经能看到的将来,“丰收”将由数据和算法在田野上共同书写。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周厉 李欣妍(实习)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