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创业初期半年订单突破1500万元!海宁企业的“黑科技”

发布时间:2025-07-27 14:00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潮城海宁,人才如潮。海宁发布推出《创在潮城》系列报道,与领军人物深度对话,讲述在这场“双向奔赴”里,他们如何深耕潮城沃土,以自身的科技创新优势,塑造潮城发展新优势。

近日,走进浙江艾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万级洁净车间,30多台精密设备投产,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这家2024年3月才注册成立的企业,上半年订单额已突破1500万元。

“别看它体积小,单个售价就达几千元,是AI服务器的关键部件,而且还是持续性消耗品。”公司总经理唐成拿起一块泛着金属光泽的光模块介绍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数据中心内部“算力高速公路”的光模块,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浪潮。

01“整装”而来的核心团队

“成绩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团队的功劳。”唐成在采访中笑着说。这位从行业头部公司走出的技术专家,在决心创业时,以其过硬的技术,迅速集结了20多位平均拥有十年以上行业经验的资深人才,团队成员覆盖研发、生产、工艺、供应链全链条。

这支“整装”而来的团队,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从注册到30余台精密设备调试、投产的全过程。

“正常情况下,5个月可能连人都没招齐,但唐总带来的是现成的‘成熟团队’。”夏晓梅是这个创业项目最初的发起人。因为看好光模块行业前景,她与唐成、朱高共同组成了创业“铁三角”。“唐成、朱高团队拥有技术实力,但要实现量产,还需要资金、厂房和设备支持,我们一拍即合!”

尽管艾晟光电尚属初创企业,但已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高速率光模块研发与制造能力的企业。在拥有上百家光模块企业的中国赛道,艾晟光电避开了竞争激烈的低速领域,直接瞄准800G及以上高速光模块市场,致力于开发更高速率、更低功耗产品,涵盖DSP、LPO、硅光、液冷等主流方案,迭代研发也一直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目前,企业1.6T的方案已经研发成功,正进行小批量试生产。“研发实力是我们的底气,技术上我们与大厂基本没有差距,只是资源规模不同。”唐成自信地说。

技术底气源于持续创新。上个月在苏州举行的光联接大会上,互联互通测试中就有艾晟光模块的身影,其800G高速光模块性能名列前茅。

更突出的是其低功耗产品线,传统光模块功耗约14瓦,而艾晟光电的LPO(线性驱动可插拔光模块)方案可降至8瓦以下。企业运营副总经理朱高算了一笔账:“单个模块省一瓦,一万个就能省一万瓦。超大数据中心往往安装上百万个模块,这对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意义重大。”

02做“既快又慢”的事业

“心存高远,脚踏实地”是三人反复强调的理念。夏晓梅坦言,团队风格都偏向务实内敛。三人性格相投,作风低调,经常聚在一起深入讨论。

唐成、夏晓梅、朱高

朱高打趣道:“我们微信群名叫‘江浙沪’,一个上海人、一个浙江人、一个江苏人。”

这种默契也体现在决策机制上:当两人同意而一人质疑时,团队会重点审视质疑点,并达成共识。

尽管企业发展迅速,但三位创始人都认为公司成长需要时间。上半年1500多万元的订单,大多来自多家客户的“小批量测试”。相比规模,他们更专注于单条产线的精细打磨。“我们不贪大求快,稳扎稳打才能行稳致远。”唐成说。

规范化建设是另一种“慢功夫”。从万级洁净车间到质量认证体系、企业管理体系,唐成要求“做一家规范的小企业”。对于光模块产品,客户往往需要先用20个、100个模块在交换机上运行一段时间,验证稳定性后才敢下大单。目前,公司产品已实现批量交付,并获得市场良好反馈。

更关键的是,光模块属于“会老化”的消耗品。“里面的激光器等器件使用久了性能会衰减。”唐成拿起产品解释道,随着全球AI爆发式增长,需求呈现几何级上升。“DeepSeek这类大模型催生了本地化部署浪潮,企业自建服务器成为趋势。每个服务器集群都离不开光模块,单个数据中心就有数万乃至数十万的需求量,发展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企业在上游的芯片验证领域也开辟了新路。凭借团队深厚的技术背景,国内外芯片厂商主动寻求合作,协助验证其芯片性能。“我们帮助国内芯片厂商做验证,既是商机,更是一份社会责任。”

03“潮城”土壤里的创业温度

公司选择落户海宁长安镇、高新区,看中的是其毗邻杭州的地理位置、周边丰富的高校资源带来的人才和区位优势。

“之前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来公司实习的三名大学生,今年都已转为正式员工,其中一位表现优异还获得了晋升。”夏晓梅说。

除了区位和人才优势,海宁优越的营商环境更是团队决心扎根这里、做大做强的决定性因素。“海宁是真心实意想帮扶企业。”朱高感慨。

“就是‘无事不打扰,有事鼎力相助’。”唐成赞同地说,企业在创立之初就感受到了“保姆式”服务,政府对企业遇到的问题和诉求都高度重视,总能第一时间对接处理并及时反馈结果。

去年,公司参加“潮起东方·赢在海宁”创业大赛并荣获二等奖,这为公司发展增添了动力。

唐成

“第一笔启动资金很快到位,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唐成说,更让团队惊喜的是,政府服务还延伸到了业务对接环节,多次主动帮助寻找业务对接窗口。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锚定‘专精特新’发展路径,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布局,积极争创高新技术企业,投身科技创新的浪潮。”唐成表示。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胡雪琴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