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抱怨“招不到熟练工”,毕业生苦恼“找不到对口岗位”,海宁正用一种创新培养模式打破困局。2023年9月,海宁产业人才学院携手宝捷机电等企业,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打造精准实训基地。如今,首批40余名学员顺利毕业,填补了企业关键技能岗位缺口。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宝捷机电模具设计事业部,看到两个脸上还带着学生青涩稚气的年轻小伙,正熟练地操纵着电脑鼠标绘制冲压模具。谁能想到,几天前他们才刚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如今已是名合格的初级模具设计师了。 
“我现在从事的是冲压模具岗位,要求能够熟练使用CAD、Topsolid等二维、三维软件。”模具设计工刘毅琨表示,在试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需要协调解决,同时还需要掌握模具调试、磨床线切割的使用,确保自己绘制的每一份图纸都准确无误。 刘毅琨大学就读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进入海宁产业人才学院和宝捷机电共同打造的精准实训基地后,仅7个月时间就具备了独立顶岗的能力,目前已经和企业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记者了解到,精准实训基地是以目标企业的岗位需求倒推课程设计,将通用技能、产品工艺等核心内容融入教学,并由企业技术骨干授课,确保教学与岗位需求100%匹配。 “老师傅会根据他们的实际经验,以及曾经犯过的错误为鉴,手把手指导我们,让我们的能力能够满足岗位需求,少走许多‘冤枉路’。”刘毅琨表示。 宝捷机电人事行政经理钟雯景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有模具设计和数控加工这两个岗位参与精准实训。每个学生都有企业老师傅“一对一”帮带传授技能。以模具设计岗位为例,虽然主要工作是坐在电脑前绘图,但企业还会安排其参与模具维修、车床铣床等实践环节,助力学生构建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认知体系。 “我们首批精准培养学员一共有10人,最后留下了9个,他们的技能达标率都是百分百。”钟雯景坦言,如果通过社招或者校招,学员达到现在同等水平的培训周期大约需要两年,现在只要7个月左右就可以。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首批精准实训学生从2023年9月来到海宁,培养实行“双轨制”:专科类采用“1.5+1.5”,本科类采用“2.5+1.5”模式。拿本科类来说,学生前2.5年在大学完成常规的通识教育,后1.5年入驻海宁产业人才学院接受企业定制培训,更早更快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 “目前我们与宝捷机电、正泰新能、嘉喆科技三家公司建立进行精准实训基地,今年共有40多名学员毕业,充实到了企业各个岗位。”市人社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金春晓表示,我市“241”产业中的光伏、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都需要各类技能人才,接下来,海宁产业人才学院将继续围绕“241”产业布局,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培养更多优质技能人才。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虞思元 朱重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