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海宁八旬老人向档案馆捐赠半生珍藏 这些邮品那样“潮”

发布时间:2025-07-03 18:19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但你可知?

在邮品的方寸之间

海宁潮同样澎湃

近日,83岁的吴德生,将其珍藏40余年的海宁潮相关邮品,悉数捐给家乡档案馆。这不仅是一位耄耋老人的深沉献礼,更是一次存史资政育人的郑重托付。

吴德生(左)

这批珍贵邮品共207件,包含与海宁潮相关的纪念封、明信片、邮票等。市档案馆管理利用科科员郁秦在整理时深感震撼:“吴老师收藏的邮品不仅时间跨度长,更构建起一部关于海宁潮文化的独特‘纸质年鉴’。”

吴德生,土生土长的海宁人,痴迷集邮60多年。而将海宁潮的万千气象“定格”于方寸之间,则成为他后半生最专注的追寻。1982年,当海宁县邮电局推出首枚无编号海宁潮纪念封,尝试将家乡奇观“搬”上邮品时,吴德生敏锐地捕捉到其独特价值。这枚承载着开创意义的纪念封,连同其上质朴的手刻纪念戳,成了他珍藏的起点,也悄然埋下为海宁潮编纂一部“纸上邮史”的心愿。

从此,吴德生的目光紧紧追随潮水的“邮迹”:

1992年,首届海宁观潮节通过纪念封,将潮水雄姿牢牢印刻在人们记忆中;

1995年,TP4《钱江潮》特种邮资明信片的发行,标志着海宁潮首次登上“国家名片”;

2005年中国香港邮政《钱塘江潮》邮票小型张和2015年中国邮政《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的相继问世,则使海宁潮成为邮票题材中的经典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发行的《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不仅包含常规版式,还创新推出了大版张、风琴折等特殊形式,配合原地首日封、极限明信片等衍生邮品,形成了完整的收藏系列。

2015年,中国邮政发行《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

海宁潮邮品的国际化进程同样能从吴德生的珍藏中觅得踪迹。2010年,列支敦士登发行的《上海世博会》邮票小全张中,海宁潮作为中国自然奇观的代表亮相世界邮坛。这种国际邮政合作,不仅提升了海宁潮的国际知名度,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创新路径。

此外,记者在市档案馆看到,吴德生捐赠的邮品不乏各种特殊材质,将传统邮文化与现代工艺巧妙结合,生动展现了时代变迁中邮品形态的创新发展。金箔的、银钞的、丝绸的、胶片的……这些邮品,那样“潮”。

丝绸邮资明信片

金箔明信片

胶片明信片

银钞版邮票

吴德生的海宁潮邮品,跨越了上世纪80年代的探索期、90年代的繁荣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创新期,精准串联起海宁潮从地方名片跃升为国家乃至国际符号的文化轨迹。

捐赠仪式上,海宁本土集邮家汪千里等由衷赞叹,吴德生收藏之“专”、之“全”,在海宁潮邮品领域堪称独步。“这方寸之间,几乎是一部完整的潮文化邮品成长史!”郁秦再次感叹。

海宁潮邮品入档随着年岁渐长,吴德生对邮品归属的思虑也日益深重。虽然不舍,但他深知,这些邮品,不应仅仅锁在自家的柜子里。让它们成为公共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滋养乡土文化的养分,方不负半生守护的深意。这个决定,最终在与家乡档案馆的深刻交谈后尘埃落定。

今年,不仅是《钱塘江大潮》特种邮票发行十周年,还是“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确立30周年。为了这次捐赠,吴德生耗费了整整一年光阴。耄耋之年,他俯身案头,将珍藏分门别类:海宁潮纪念封、明信片、邮票,以及非纸质的特殊邮品。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倾注心血自制了5本图文并茂的册子——《海宁潮风采——海宁潮封、片、票溯源》。把40多年珍藏,化作纸上的潮汐奔涌,对海宁潮邮品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解读。

“捐赠不只是转交物品。”曾做过档案管理工作的吴德生深谙其道,“让后人看得懂、用得上,才是真正的传承。希望这些邮品能成为研究潮文化、教育下一代的鲜活素材,弘扬海宁精神的独特史料。”

海宁潮邮品入档,如同百川归海。“此次捐赠意义非凡,它拓宽了档案馆馆藏潮文化专题档案的载体门类,让这份文化记忆有了更丰富的呈现形式。”郁秦表示,档案馆将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妥善保管这批邮品,更会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发挥更大作用。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丨凌姝燕 马晓涛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