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海宁市许村镇这片热土上,温暖人心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许巷集镇社区环卫工人顾芳娥拾金不昧;茗山村村医徐高飞与父亲两代人接力守护村民健康三十三载;永福村村民华利峰十余年如一日,成为大家的贴心“老娘舅”……这些凡人善举如一根根“文明纺线”,编织出城乡融合、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在许村镇,志愿星火也成燎原之势,为这座家纺小镇注入文明力量。每月15日,是塘桥村的“全民筹劳日”。这一天,村民们自发拿起工具,清扫路面、拾捡垃圾的身影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同时,该村创新实施“红色合伙人”计划,充分激活新居民力量。如今,塘桥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比例从30%跃升至8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许村镇各村因地制宜,精心培育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将文明的火种播撒在每一个角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实践,让文明理念春风化雨,让奉献互助触手可及,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厚内涵。 城乡融合的深度推进,呼唤着更精细、更温暖的治理模式。2020年,一列特殊的“七号桥班列”从海宁中国家纺城鸣笛启程,开启了城乡善治的新篇章。这趟“班列”的“乘务组”阵容强大:经验丰富的村社老书记、“两代表一委员”,成为“新血液”的流动党员、新就业群体。这些调解志愿队伍的“生力军”,为居民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公益活动开展中发光发热。5年间,“列车”驶过100站,服务超13万人次,解决453件民生难题。 
作为新居民流入大镇,许村更将目光聚焦于“新家人”。精心打造44个友好“新”场景,构建便捷的“15分钟服务圈”,提供涵盖生活多方面的12项基础服务;绘制动态服务地图,精准标注32个爱心站点,试点推广12项便民举措;依托群团组织,举办公益课堂、强化劳动保障、组建共治团队……一系列暖心举措,不断增强着新就业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文化建设点亮乡村生活。永福村倾力打造“永wu止境”文化品牌,每年坚持创作编排原创舞蹈;李家村打造“书韵传家”文化艺术品牌,营造浓厚读书氛围……通过“艺村艺品”的实施,许村正推动乡村文化生态从“送文化”向“种文化”悄然转变。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名家画展、业余时间相约打一场篮球赛……文化生活的丰盈,让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文明的深度,更体现在基层治理的效能。南联村推出民情茶室、“民生月月谈”,让群众从“观望”变“主创”,进一步激活了自治共治新动能;翁埠村织密“红色网格”,组建“翁”暖益家志愿服务队,让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如今,许村镇乡村焕发出自治有序、乡风文明的新气象,村民从“各扫门前雪”到共商村务、从“矛盾频发”到纠纷不出村、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 同时,许村镇整合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退役军人、退休医生等多元力量,构建起多渠道发声、多平台协商、多载体反馈的治理体系,基层治理的“向心力”显著提升。 乡风文明,润物无声。一场婚宴从连摆三四天精简至一天,一桌酒席成本降低30%,荡湾村推出“共富俭”项目,引导村民在操办宴席时践行“减、简、俭”,参与的37户家庭累计节省77万余元。在许村,各村(社区)正以各自的方式,打破宴席的“奢华定律”,曾经攀比成风的“面子宴”,正被创意十足、内涵丰富的“文明席”所取代。今年以来,许村镇深入开展“海宁潮韵·文明纺城”移风易俗文明实践行动,通过六大举措凝聚合力,有效遏制了农村攀比之风,让“俭宴新风”吹遍千家万户。 如今的许村镇,生活着32万常住人口,活跃着超万家经营主体构筑的产业矩阵,城乡界限在融合中模糊,文明新风在交融中激荡。 来源丨《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