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马桥街道果多多农场的梨园里,梨农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一棵棵葱郁的梨树间来回穿梭,双手翻飞,目光如炬,精准摘取单果重量在6到7两之间的蜜梨。随后,一桶桶新鲜采摘下来的翠冠与翠玉梨被快速分拣、装箱,农场主周震杰则在一旁协调指挥,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梨香。 
早在6月下旬,果多多农场的翠冠和翠玉梨就开启了今年的首批采摘。“每天能采四千斤左右,尽管产量还没完全上来,但市场价格却正是最好的时候!”周震杰边检查蜜梨的质量边告诉记者,品质上乘的翠玉梨能卖到6元/斤,翠冠梨也能稳定在3.8元/斤左右。 
上午采摘分拣完毕,下午周震杰就将开着自己的小货车把蜜梨送往周边的水果批发市场。据了解,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来自沪嘉两地的水果批发市场商户打来订货电话。“这还仅仅是开始。”周震杰坦言,预计到7月中下旬,农场的蜜梨日出货量能达到三万斤的高峰。 
作为马桥蜜梨产业的中坚力量,果多多农场已经有了15年的蜜梨种植历史,拥有百亩梨园,年均产出蜜梨50万斤。然而在农场主周震杰的心中,他深知单一种植品种的风险与瓶颈,于是决定进一步推动农场转型发展。“此前,农场里主要种植蜜梨和葡萄两类水果,就在去年冬天,我首次尝试引入了草莓种植。”周震杰表示。 
草莓采摘 在位于马桥街道湖塘社区的共富菜园内,周震杰承包下了三个草莓大棚。他向记者坦诚复盘道,首次种植成本压力不小,苗价高、棚租贵,收益确实平平。然而挫折并未动摇决心,反而增强了周震杰草莓种植的信心。今年,他打算在自家农场内自主搭建草莓大棚,控制种植成本的同时深耕品质。 “引入草莓,其实就是想让农场的水果采摘季从夏季延伸至冬春,”周震杰解释道,蜜梨、葡萄、草莓“三驾马车并行”,不仅让农场全年活力不断档,更能牢牢锁住忠实客户群。 
如果说草莓种植是拓宽农场的产品维度,那么对蜜梨本身的深度开发,则是周震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挖掘潜在价值的战略之举。“其实开发蜜梨衍生品的想法,最早是在前年的一次蜜梨种植研修班上产生的。”周震杰回忆道,在与研修班的专家深度研讨后,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扎根:何不让蜜梨跨越鲜食的单一宿命? 此后,历经近一年的周密考察,他最终选择了委托第三方厂商进行加工的模式,依托自家优质的蜜梨原料,成功孵化出了梨膏、梨酒等一系列衍生品,还注册了独属于自己的衍生品品牌。 
“去年衍生品第一年推出,就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周震杰透露,仅梨膏一款产品,就卖出了2000余瓶。衍生产品不仅开辟了农场经营的全新增长点,更巧妙破解了产业痛点——那些果形欠佳、难以跻身高端鲜果市场的蜜梨,由此获得了华丽转身的机会,被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 
与此同时,周震杰的探索并未止步。今年,他再次借力研修班积累的宝贵专家资源,在梨树下开启了一场充满智慧的“立体农业”实验——蜜梨与中药材的套种。玉竹、紫菀、鱼腥草等首批入选的中草药嫩苗,已在梨树荫庇下悄然生长。 
套种的中药材 “这些药材绝非随意选择,”周震杰分享道,它们可以和梨膏等产品深度结合,显著增强其润肺、清热等保健功效,为衍生品注入更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倘若套种模式获得成功,将农场打造成一个融合蜜梨清甜与草药清香的‘百草园’,也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周震杰展望道。 从靠天吃饭的忐忑,到掌控市场的从容;从单季果农的局限,到四季农场的稳健……果多多农场生动勾勒出了一条传统农业突围与升华的轨迹,也成为了马桥蜜梨产业在时代浪潮中主动进化的缩影。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丨周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