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海宁市召开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会,海洲街道作为唯一上台发言的镇街代表,向全市充分展示了海洲街道近年来老龄工作的显著成果和创新实践。
近年来,海洲街道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将“医、食、助、学”作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构建起便捷可及、精准有效的为老服务体系。

聚焦“医”:织密健康守护网,让养老更安心
走进海洲街道的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崭新的诊疗设备与温馨的就医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去年以来,街道按五星级标准对金龙、梨园、梅园、联塘等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改造提升,配套血常规检测、心电一张网等基础医疗设施升级,形成了“设备+技术+服务”的立体提升格局。
今年,街道共投入531万元,将基层医疗服务品质提升列为一号民生实事项目,在海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一台进口GE螺旋CT设备,同步组建由海宁市中医院医疗集团专家指导的影像诊断团队,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精准医疗服务。
新庄社区居民王阿姨成为首批受益者,她感慨道:“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功能越来越多了,以前做检查还得去市级医院预约排队,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方便了许多!”
如今,辖区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基础诊疗、健康监测、慢病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小病不出社区”的愿景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聚焦“食”:破解吃饭难题,让养老更暖心
“饭菜热乎又可口,每天来这儿吃饭,心里暖洋洋的!”在睦邻小厨海洲社区食堂,正在用餐的李奶奶笑着说。这背后,是海洲街道构建的多元化助餐服务体系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海洲街道构建起“1个中央厨房+6个社区助餐点+若干送餐上门服务”体系,以社会餐饮企业参与为辅的多元化助餐服务体系,打造海洲社区中央厨房,目前已全面覆盖8个高龄化社区。
据了解,中央厨房实行标准化配餐,通过精准把控保温餐盒选用与配送时间,确保老年人能够享用到热腾腾且营养均衡的餐食,“10分钟配送服务网络”让便利触手可及。目前,堂食每日服务约500人次,上门送餐约250人次。
同时,街道建立三方协同机制,每月不定期开展会商、督查,形成整改闭环,规范辖区8个老年食堂(助餐点)补助模式,创新建立3-9万元阶梯式补差机制,形成“多供多补、少供少补”的良性循环,实现了老人与餐饮企业的双向奔赴。
聚焦“助”:精准对接需求,让养老更省心
据统计,海洲街道辖区内目前共有20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均引入了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失能、高龄及孤寡老人提供包括助浴、助洁在内的多项上门服务、集中服务和个性服务,年服务人次超过11万人次。
“有专业人员上门帮忙洗澡、打扫卫生,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联塘社区王爷爷的家属感慨道。
20个村社区养老睦邻点,成为了老年人休闲、娱乐、交流的好去处,这里时常充满欢声笑语。街道还积极链接社会爱心资源,为特殊人群提供“除夕年夜饭”大礼包,近500名高龄老人和困难家庭老人从中受益,温暖直抵人心。
适老化改造项目更让辖区家庭旧貌换新颜。防滑地面、扶手安装、便捷卫浴设施……海洲街道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指导项目,从细节处守护居家安全,今年已完成189户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居家舒适提供了有力保障。
聚焦“学”:丰富精神家园,让养老更舒心
为让辖区老年人更积极地融入社会,海洲街道打破传统“养老”模式的局限,在创新与实践中,逐步实现从单纯“帮扶”到赋能“参与”的深度转变。
海洲街道着力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大学”,通过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驿站、各类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设立了街道老年学校分校3个和社区教学点20个,组建老年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社等共计100多支文体团队,吸引了1021名老年学员报名参与。
此外,街道还在10个社区组建起“老街坊”“银龄服务队”等志愿服务组织,鼓励有丰富经验和热情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治理、矛盾调解、关心下一代成长以及文明劝导等工作中。老人们在发挥余热、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再提升,增强了社会认同感。
海洲街道用贴心、暖心、用心的服务,不断提升辖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为海宁市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贡献了坚实力量。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俞安琦